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中華政大企經管理協會 暨 TTMIT 台灣高階管理全球經貿協會 蔡豐名 資深理事長 , TTMIT 陳文彥 理事長 出席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巴曙松 副所長 [ 外部不平衡問題與中國的對策 ] ! 於 中華經濟研究院 演講會

自G20多倫多和首爾峰會以來,如何衡量並約束全球經濟失衡,成為各國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2011年2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 G20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強調已經就評估世界經濟失衡的指標達成初步共識,並確定財政赤字和政府公共債務、私人儲蓄率和私人債務、貿易帳戶和淨投資收益與轉移帳戶為衡量指標衡量世界經濟失衡狀況。從趨勢來看,全球尋找實現在危機之後的經濟再平衡,已經成為一個必然趨勢。實際上,IMF早向G20多倫多峰會和首爾峰會提交了相關的評估報告,強調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對實質GDP增長率、失業率、實際有效匯率、經常帳戶餘額和財政餘額等關鍵指標的影響,認為在內部經濟增長目標上有明顯進展,但外部再平衡方面進展不大,如果不及時採取調整的措施,全球經常帳戶失衡可能會重新擴大到金融危機前的水準。這也促使全球外部再平衡重新成為各國關注焦點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體上,G20在巴黎會議上確定的一系列指標,沒有涉及到如何調整現存的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所具有內在不穩定性,沒有針對國際金融體系的不足繼續提出有針對性的矯正措施,因而當前試圖促進全球經濟失衡的一系列政策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但是從趨勢上看,朝向全球再平衡的趨勢正在逐步展開,儘管進展還需要時間,相關的影響同樣需要及早關注。

從全球視角來看,外部不平衡曾與三個現象密切相聯: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常帳戶赤字的擴張;二是以中國大陸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經常帳戶盈餘的增加以及石油國家的石油美元;三是全球範圍內長期實質利率的持續下降。然而,經過2009~2010年金融危機應對期間全球失衡的明顯收窄,有關外部不平衡的一系列調整將逐步出現。

而外部不平衡一直是中國大陸宏觀政策制定的核心外部衝擊因素之一:2003~2008年中國大陸經常帳戶順差顯著擴張的5年中,全球失衡對於中國大陸的政策困境主要是外匯儲備的超常規積累所產生的貨幣政策獨立性的缺失以及貨幣與信貸的被動投放,並由此間接引發房地產資產價格的明顯上漲、部分行業產能的過度擴張。2009~2010年金融危機期間,由於出口部門的急劇下滑引發的增長風險,使得財政與貨幣政策的超常規刺激政策的“紅利期”之後,使中國當前面臨典型的“成本消化期”,並承受通貨膨脹風險。

從最近的情況來看,中國大陸在G20財政會議上或已接受了一系列包括貿易平衡在內的計算指標,這些指標可能包括削減經常帳戶盈餘、提高社會保障支出、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甚至結構性調整等多重調整目標,但對於外匯儲備與匯率指標卻有可能仍存在較大的分歧。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別邀請巴曙松副所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針對此一重要課題進行專題演講,並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殷乃平教授及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沈中華教授擔任與談人,共同解析有關外部不平衡所造成的問題及探討中國大陸針對此現象的對策。





2011/08/11[ 財經高峰論壇 ]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巴曙松 副所長 應 中華經濟研究院 之邀 演講 [ 外部不平衡問題與中國的對策 ] ! TTMIT 台灣高階管理全球經貿協會 蔡豐名 輔導理事長 , TTMIT 陳文彥 理事長 , 資深媒體人 唐銘崡 等出席


巴曙松副所長【個人簡歷】

現職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銀監會考試委員會專家

經歷 中國銀行總行體制改革辦公室、發展規劃部副處長 中國銀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長 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高級經理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風險管理部助理總經理、授信管理處主管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委員會副主任、主任

http://fmtsai.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12.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