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宋四家”,即蘇、黃、米、蔡四人的評價,書法界向來不吝讚美之詞。諸如“腕中有神、飽滿強勁、筆走龍蛇”等等此類。聽得多了難免也要膩味。當然,筆者絕沒有否認他們書法成就的意思,這每一位都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倡導與開拓者,地位自不必多談。
而堆砌辭藻的讚美,總會淪為心靈雞湯般的存在,好喝卻沒有營養,雖然讓後世高山仰止的偉人們,大都會有這種待遇(笑)。所以沒有旗鼓相當的水準地位,就很難客觀評價巨匠們。
那問題來了,巨匠們是怎麽評價對方的?尤其是蘇軾和黃庭堅,倆人可是歷史上的著名基......啊不......師友,亦師亦友。東坡先生比老黃大八歲,所以才占了個“師傅”的便宜。實際上兩人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只要見面,沏壺茶就能坐下來聊一整天;諸如文學、書藝、生活、仕途等等話題。
蘇、黃與佛印和尚,快樂的三詩(基)友
宋代史料《獨醒雜志》爆料過這麽一檔子事:東坡曰:“魯直(黃庭堅字)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二公大笑,以為深中其病。
大體意思是說,蘇軾講:“庭堅啊,你近來寫的字雖然清勁,但有時寫得太瘦,簡直就像掛在樹梢上的蛇。”黃庭堅說:“老師的字我不敢妄加評說,但有時也覺得肥扁,很像是被壓在石頭底下的蛤蟆。”這句
仔細看下他們的作品,你會發現這評價還真是傳神。
蘇軾 《黃州寒食詩》
黃庭堅 《諸上座草書卷》
死樹掛蛇和石壓蛤蟆,猛一看都不是什麽好詞兒,前者意指“筆勢太瘦”,後者則形容“間覺褊淺”。雖然是調侃批評,但兩人卻引以為諫,乃是泰鬥之間的雅事,不足與外人道。否者誰敢說蘇黃的字不好看,閣下敢說麽?
不過從唯物辯證主義的角度上看,凡事都有另一面;病之所在,特色亦含其中。我這麽講,完全是因為對比了蘇黃兩人行書名作而得出的結論。
先說蛤蟆,典型的東坡書法橫扁取勢,字體左低右高,重心集中於下宮,一只被石頭重壓的蛤蟆,試圖頂翻石頭的欹側之姿躍然紙上。
反觀黃庭堅,筆畫直中帶曲,曲中有直,線條靈動,然如青蛇蜿蜒遊走。整體頭在上,末筆下斜,筆跡曲折粗細變化豐富,動感十足。死樹掛蛇的形容果真是入木三分。
總之,蘇、黃二人“石壓蛤蟆”和“樹梢掛蛇”的互評,並非貶義。而是反映出兩人運筆章法,審美取向的不同而已。話說回來,沒有自己鮮明風格的大家,能叫大家嗎?正因如此,二人才得以躋身“宋四家”之列。無論“蛤蟆”還是“掛蛇”,都對後世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