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天地人合,和谐发展”,歡迎 北京 CEN China Ethnic News 中國民族報社 宗教周刊社 藍希峰 編輯 於 第五屆 海峽兩岸道教文化論壇暨書畫展 前來 鷹潭 龍虎山 參觀 台灣藝田畫會執行長 中華易經學院研究所所長 蔡豐名 藝術家 國畫作品 及 訪問 !

2011/11/06 感謝 及 歡迎 北京 CEN China Ethnic News 中國民族報社 宗教周刊社 藍希峰 編輯 於 第五屆 海峽兩岸道教文化論壇暨書畫展 前來 鷹潭 龍虎山 參觀 台灣藝田畫會執行長 中華易經學院研究所所長 蔡豐名 藝術家 國畫作品 及 訪問 !

“天地人合,和谐发展”,由江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省民宗局、鹰潭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同源、传承、和谐、发展”——第五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于11月5日至7日在江西鹰潭龙虎山举行。来自海峡两岸道教界、学术界及政界200多人在“道教祖庭”龙虎山探究道学真谛,共话和谐发展。与会代表就中国道教的历史及教理教义、两岸道教文化的渊源与发展、道教文化的现实社会价值等主题展开了探讨。

  对于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两岸关系中的特殊意义,出席论坛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经济的交流使两岸手拉手,历史和民族的认同使两岸根连根,但只有文化的交流才能使两岸心连心。要解决两岸同胞“心连心”的问题,就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他说,“道”作为我们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个部分,是中华文化之根。我们研究道教,除了要研究教理教义之外,还要和现实结合起来。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处在一个和平的阶段,道教的和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在发言中说,两岸道教文化同根同源,道教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宗教。两岸道教文化论坛着眼于两岸道教联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挖掘龙虎山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有利于增强两岸文化的精神纽带联系。

  来自台湾的张柽是龙虎山嗣汉第63代天师张恩溥的入室弟子,2005年当选为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理事长。他在论坛上表示,道教讲究“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大陆多年以来,就践行着道教里最重要的精神——“和谐”。

  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李绍华发表了《道教两岸同源的神缘关系》一文,指出两岸道教虽然处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但都能做到诚正修持,实现了精神与道义的思想沟通。

  此外,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盖建民教授、云南社会科学院萧霁虹研究员、台湾学者丛秋华、龙虎山道教协会道教研究室主任徐才金等众多两岸专家学者也发表了相关论文。 

  以武论道 :   第五届海峡两岸(鹰潭·龙虎山)道教文化论坛启动仪式当天,在鹰潭龙虎山游客广场,只见一面面黄色的幡旗迎风招展。广场的左侧是太极拳表演,广场的右侧是武术套路表演。

  鹰潭市武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胡震坤带着武术协会的会员第一次受邀参加道教文化论坛,他说武术和道教自古以来就有很深的渊源。胡震坤9岁开始跟随父亲、舅舅习武,练习的是鹰潭当地特有的字门拳和岳家拳,后来因为参加比赛获奖,便在官方举办的武术教练员培训班学习,并在此后的习武过程中逐渐接触了很多武术大师。在现场,他还表演了八极拳。“八极拳虽说和太极拳一字之别,但是差别比较大。”胡震坤说当年的康熙皇帝就曾撰联“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弄乾坤”,一文一武就是安天下之道。

  “道家讲究圆,武术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圆,”习武30多年,胡震坤对武术有自己的理解。他从小生长于鹰潭,这里的道教文化给了他潜移默化的熏陶,武术防守时以弯压直,其实就是最直接生动的圆。而且武术所讲究的以退为进,礼让三先,都和道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61岁的武术协会会员陈以平从50岁开始练习太极拳,经过十余年的练习,他的身体更加强健,而比身体强健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能从内心深处得大自在。陈以平先练习杨氏太极,后又转学陈氏太极,曾痴迷到做事的时候也想着练拳。他说自己并没有专门研习过道教文化,但是打太极拳却能让他“天人合一,目无一切”。

  像陈以平一样,在鹰潭练习太极拳的群体很庞大,每天清晨和傍晚,在鹰潭的每一个公园、广场都能看到练习太极拳的市民,而太极拳表演也被作为鹰潭的一个保留节目,每逢重大活动都少不了这一项。

  以艺论道 :   在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启动仪式之前,海峡两岸道文化书画展在龙虎山游客中心举办。此次举办书画展旨在以书画艺术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传统文化的底蕴及特色,阐释道的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两岸的交流交融。书画展汇聚了多名两岸知名书画家,杨大阁、林裕淳、林晋、蔡丰名、陈敬国、郑克石等都在书画展期间挥毫泼墨。

  中国道教画院执行院长郑克石给自己取的道号是九悬山人,他说这是取《道德经》“同谓玄之又玄”得来。郑克石研习书画多年,认为书画和道教一样,道讲黑白,而书画讲究的是执黑守白,都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道教文化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郑克石认为在书画创作中也是一样的道理。画树叶、画花瓣,都可以这样表现,《清明上河图》那么多人物,其实也都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寥寥数笔,一画一世界。

  来自台湾的杨大阁年轻时师从当代台湾三大画家之一黄君璧教授,专习国画山水,后移情书法,潜心象形龙字,有“台湾一笔龙”之誉。此次展出的一幅字可以代表他的心声,“值此中华空前盛世,忝为炎黄子孙莫不丘壑于胸,以宣扬道教教义为重,重整道教圣地为荣。愿我两岸道学同修,使命与共,相谋大业与天同齐”。杨大阁说他愿意将全部的生命融入到道教中去,以做中国人为傲,以中华文化为荣。

北京著名藝術家 李勇逸教授  與 台灣著名藝術家 蔡豐名 教授 兩人 共同合作畫 [ 盛世中華圖 ] 於 鷹潭 龍虎山 會場展示  參觀者 大為讚賞 實為珍貴世紀名畫!
  【延伸阅读】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又称天师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63代,历经1900多年。2010年,龙虎山与龟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龙虎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和系统的道教文化传承,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山”,其源远的道教文化、独特的碧水丹山和丰富的风土人情,在海峡两岸同胞乃至海外华人中有着重大影响。

  不过,历史上沿用“天师”世袭制的龙虎山正一道,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在海峡两岸开始独立发展、一派各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一道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龙虎山第63代天师张恩溥携长子张允贤和祖传“玉印”、“法剑”到了台湾,在台湾设立天师府“驻台办公处”,开展教务,传授法箓,两地正一道便在此环境下各自发展。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日益改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势头不断增强,两岸天师道开始放下历史包袱,积极交流与合作,共谋发展。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两岸天师道自2005年起,连续举办4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以论坛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座谈联谊、周年庆典、参观访问,增进情谊、互相帮助、增强凝聚力,从而共同传承、一起推动正一道的发展。论坛前3届均在大陆举行,2010年10月,论坛首次进入台湾,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

  除举办论坛外,龙虎山天师府还沿用“驻台办公处”,发挥其联系台湾道教界的积极作用。而在台湾道教界方面,为了加强两岸间的联系,2010年,在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理事长张柽的努力下,台湾道教界也在龙虎山天师府内设立了“驻府办公处”。至此,两岸天师道良性互动、重新合一的前景拭目可待。这也将为世界上其他宗教解决门派之争贡献“自然”、“无为”、“不争”、“和谐”的道教智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