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淮安千年古鎮河下古鎮文樓旅遊及午餐



















2016.11.20 人民文藝家協會台灣會長 禪易齋詩書畫院 蔡豐名  院長 與 (台灣)中國藝術協會名譽理事   台灣禪易畫會書畫部  蔡淑珠 主任  與 江蘇  南京名人藝術研究院院長  蔣義海 大師 及 企業家  任軍山 及 江蘇顧木匠紅木有限公司  顧德法 董事長 一行 到 淮安千年古鎮河下文樓旅遊及午餐。
http://fmtsai.blogspot.tw/2016/11/blog-post_55.html


河下古鎮,是江蘇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之一,歷經了2500多年歲月的打磨和淘洗,整個街區至今仍保持著明清時的建築風格,枕河而建的第宅園亭、古樸典雅的街巷長廊、微瀾蕩漾的碧波文渠以及諸多歷史名人的傳奇故事,成就了聞名遐邇的古鎮風貌。

  “河下”得名於淮河之下,為淮安重要的商埠。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在淮安古城北河下(時稱末口)與淮河相接,1000多年後,隋煬帝又開鑿了大運河,溝通了江淮水路,以至發展成為淮安重鎮—河下鎮。

  河下是典型的因運河而興,因運河而衰的千年古鎮。作為南船北馬的交通中樞,河下曾經是明代淮北鹽運分司和淮北鹽引批檢所駐節之地。鹽商聚集和鹽務繁緒使得河下一時商賈雲集,趨於鼎盛。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多次蒞臨河下表彰慰問,河岸邊的禦碼頭見證了它曾經的顯赫:“在昔是甲第蟬聯,自古為人文奧區,科名相望,赫宇內。天子王孫屢有巡幸,固有禦碼頭之設。”
  “十裏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曾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至西湖嘴上頭”。明代詩人邱浚在《過山陽縣》裏這樣描述河下繁榮盛況。

  據《淮安河下志》,河下鎮先後有108條街巷、106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寺廟、44座橋梁。如今的河下古鎮,有22條街、91條巷、13家坊保留了原始的明清風貌:城河街連起了古鎮客棧、狀元府第、漕運船塢等景觀,古今交融之感油然而生;而南北貫通的湖嘴大街蜿蜒在青石板小路上,市井風情民俗濃郁。古鎮最早繁華的老街是估衣街,最東面向北是入淮口的禮、智、信三壩,商船、貨物和人員來來往往,百行百業應運而生……來到河下古鎮,仿佛可以穿越千年的時光,看到這裏曾經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

  淮安人有崇尚讀書的良好風氣與追求,而河下更是著名的“進士之鄉”,明清兩代舉人進士很多。據記載,這裏曾誕出67名進士,160多名舉人,13名翰林,三甲出齊,給這座古鎮增添更多的文化色彩。

  河下古鎮有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跡和名人故居,每一座橋,每一條古巷,每一處古屋,都有過動人故事。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成書於河下,揚名於天下。他賦予筆下人物生命,或善良固執,或本領通天,或憨笨懶惰,或吃苦耐勞,給予世人無盡啟迪。吳承恩的故居依舊保持完好,並建成了承恩坊遊覽區,供後來人參觀。
  南宋抗金將領梁紅玉,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巾幗英雄,也是第一個拿朝廷俸祿的女將。她戎馬一生、戰死沙場。如今梁紅玉祠兩旁擎柱上掛著一副長達54字的泥金對聯:青眼識英雄,寒素何嫌?憶當年北虜鴟張,桴鼓親操,半壁山河延宋祚;紅顏摧大敵,須眉有愧!看此日東風浩蕩,崇祠重整,千秋令譽仰淮塬。
  因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影響,河下人民多有濟世情懷。妙手仁心,懸壺濟世,這裏中醫鼎盛,是聞名的中醫之鄉,吳鞠通是杏林功著的代表。他是山陽派創始人,是四大溫病學家之一,他使中醫理論進一步完善,他的《溫病條辨》曾和《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被並列為四大中醫經典,比肩於張仲景等名醫。數百年過去,位於湖嘴大街的吳鞠通中醫館藥香依舊幽幽可聞。

  河下名人輩出,知名的還有秦漢軍事家韓信、唐代詩人趙嘏、明代抗倭狀元沈坤、清代名翰林程晉芳……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這座古鎮也清幽雅靜,古市水岸邊縱橫的街巷,掩映在小巷深處的人家,青磚青瓦,門楣高大,屋檐垂落,仿佛借此訓誡後代為人要磊落寬正,謙遜低調。

  “會說淮安話,能把廚刀挎”。淮揚美食歷史悠久,味兼南北之長,河下是淮揚菜系發源地,有許多地方特色小吃。代表有岳家茶饊、文樓蟹黃湯包、宴樂的長魚席等,十分講究、色香俱佳,讓人流連忘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樓蟹黃湯包。古文樓與武樓相對,是清末為紀念武狀元沈坤而建,嘉慶年間文樓被淮安的一個大戶人家陳氏盤下來獨家經營蟹黃湯包。當時有這樣的一段民謠:“桂花飄香菊花黃,文樓湯包人爭嘗,皮薄蟹鮮餡味美,入喉頓覺身心爽。”
  文樓曾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飯前雙方要對對聯,倘若對不上,就需請客請飯。相傳乾隆皇帝攜紀曉嵐微服出巡到這裏,紀曉嵐自恃才高,卻被河下姑娘們隨口的一幅上聯難住,乾隆皇帝也只能請客了。這幅上聯至今仍掛在柱子上,曰:“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東西”,可謂精妙絕倫 。
  除卻美食,河下還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說書、評彈、紙紮、泥人等。河下古鎮的老街石工頭就遍布工藝品、古玩字畫、欽工肉圓、岳家茶撒、酒器館、泥人館等傳統經營項目和非遺展示項目。其中笑媧泥藝、李記紮紙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河下燦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河下古鎮自清末漕運停止便開始衰落,一度成為殘敗落後之地,但是隨著它的研究價值和商業價值被發現。河下古鎮成了淮安古城保存最完好的歷史街區,80%以上的民居系民國以前的磚木結構,清代以前的建築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歷史風貌基本保存完好。2002年7月河下作為淮安歷史文化名城核心歷史街區之一,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評定為首批中國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
  近年來江蘇河下古鎮重現風采,成為出遊的熱門之選。當地政府和人民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全力保護河下歷史文化遺產,改善環境風貌,打造旅遊名區,形成4大特色板塊:以城河街為主線的明清商業風情街區,以蕭湖為中心的蕭湖文化風景區,以湖嘴大街花巷為中心軸的非遺產業園區,以鹽晶堡為主業態的旅遊度假區,已成為河下吸引四海賓朋的主打產品。集旅遊、餐飲、休閑、娛樂、生態、人文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勝地,並入選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不同也。四季景色在古鎮裏總是相宜,春有萬物生長,夏有花香十裏,秋有落葉繽紛,冬有白雪打燈,都給人帶來不同的驚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