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華 博士 來信 : 「蔡」大畫家此行收穫頗「豐」大「名」永留中國
台灣進步黨創黨主席 林國華 博士(中) , 蔡豐名 藝術家 及 台灣公論報 裘鳳凌 公關主任
台灣公論報 首席顧問 戴鴻君(右二) , 公論報 撰述 徐子林(左二), 台灣進步黨創黨主席 林國華 博士(左一) , 中華政大(NCCU)企經管理協會 資深理事長 蔡豐名 藝術家 (右)
中華兩岸事務交流協會 謝正一 會長 , 台灣公論報 首席顧問 戴鴻君 , 公論報 撰述 徐子林, 佛光大學 樂活生命學系 陳旺城 教授兼系主任 , 佛光大學 社會學系 姚玉霜 副教授 , 台灣進步黨創黨主席 林國華 博士 ,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 練卜鳴 副教授
2013/06/15 - 06/19 台灣禪易畫會會長、藝田畫會執行長、(台灣)中國藝術協會副理事長蔡豐名受邀出席第五屆海峽論壇,小三通來往金門。
金門縣,古稱“浯洲”、“仙洲”等,於1915年設縣,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稱“金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海域泉州圍頭灣與廈門灣內,屹立於台灣海峽西部,與中國大陸最近處僅2310米,現行政區劃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實際由台灣當局管轄,是台當局“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金門分院所在地,轄區由金門島、小金門島(烈嶼)、大擔島、二擔島、東碇島、北碇島等12個島嶼組成。大擔島(大膽島)一景水頭碼頭金門高梁酒金門高梁酒金門縣一景(金門島俯瞰一隅小金門縣城金城鎮一景莒光樓金門自古屬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所轄,1915年(民國四年)始創縣治。漢人移民對金門的開發依據可考的史料始於晉代。根據清代《金門志》的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
803年(唐朝貞元十九年),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金門(舊稱浯洲)因產鹽,歷經五代十國閩王(王審知)及元明清等朝開發後,造就金門東半島上之金沙灣周圍鹽埕林立。元朝統治時(1343年-1368年),中央為求實質統治,遂於浯洲鳳翔裡十七都後學村(今沙美),設置浯洲鹽場司(官職從七品官,在今金沙國中至東埔及榮光新村一帶)及浯洲書院(現今之沙美菜市場),沙美因處金沙灣與汶水溪及金沙溪交匯處。在元代,係為金門地區最高行政機關浯洲鹽場司與浯洲書院之舊址(元朝浯洲鹽場司馬闕司令興建)。過往的金沙地區更是金門地區居住人口與風獅爺最為稠密的地方(金門全島共64尊風獅爺,金沙鎮則高達39尊、沙美有3尊)。
元朝統治時,中國沿海各地與國外交流密集,故當時的沙美(後學村),因位處金沙灣、浯洲鹽場司、浯洲書院(明代為金山書院)、官鎮埕、永安埕、浦頭埕、沙美埕等鹽埕邊緣,除了島民、鹽工與書生眾多及船運便利之外,區域內更是政商雲集。後學街(今之沙美老街),在此諸多有利之條件下,遂循著人類發展的脈絡與歷史軌跡,便自然而然的形成商業與貿易市集。從元朝統治以來,一直是金門東半島的政經中心與文化重鎮,迨自中華民國肇建初朝,金沙依然是金門地區的經濟中心,民國時期的金沙灣金沙港,更是金門地區與中國大陸蓮河通航金星輪的港埠。更是國民政府(國軍)登陸金門的地方,一度還是金東守備師及青年軍戰車連的駐紮地。金門以一小島,卻出過四十三名進士,其中文進士四十人,武進士三人,實屬不易。
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沿海,共設五衛十二所。金門守禦千戶所為十二所之一,明兵部稱呼金門是“中左所”,下轄峰上、管澳、田浦、陳坑四個巡檢司,後又增設烈嶼巡檢司。因金門固守福建東南海口,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而得名金門。
南明時期,金門由鄭成功政權實際控制。 1664年(清康熙三年、南明永曆十八年)清軍攻占金門後,曾採取遷界措施,強制居民遷至海岸線30華里外,島上人煙無存。 1674年(康熙十三年、永曆二十八年)至1679年(康熙十八年、永曆三十三年),鄭氏复佔金門,並以此作為對中國內陸進行軍事行動的前進基地。 1680年(康熙十九年、永曆三十四年)清軍二度攻占金門後,沿襲舊制隸屬於福建省同安縣(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曆三十七年)清軍攻占台灣後實施複界,因遷界離開的居民陸續返回原籍。
1914年(民國三年),清代地方區劃制度廢除,廈門自同安縣獨立分置思明縣(今廈門市),金門劃歸思明縣管轄。 1915年(民國四年)金門獨立設縣,管轄大、小金門,大、小嶝島及周邊島嶼。 1933年閩變發生後一度由“中華共和國”所據,劃為泉海省(後改稱興泉省)。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日軍佔領金門,金門縣政府暫時搬到大嶝鄉(即今廈門市翔安區大嶝鎮)上租借民房辦公,直到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9年以後台灣地區金門縣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後,暫停縣治改設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1953年國民政府結束軍管制度,恢復縣治,成立縣政府。1958年8月23日至10月0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聲援中東人民的反侵略鬥爭,於金門爆發“八二三砲戰”。直到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中國大陸發表《停止砲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砲戰才正式劃上句號。
1995年10月18日,成立“金門國家公園”,成為台灣地區第六座“國家公園”,是首座位於離島的“國家公園”,也是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並兼具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2004年2月3日,啟動金門—廈門航海線,開始“小三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