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好友一行人到達鷹歌 拜訪 陳木泉 陶藝家

     
2016年12月16日   一行人到達 鷹歌 拜訪 陳木泉老師,左起全國房屋曾董,蔡豐名博士,簡永泉 會長,陳木泉老師,許丹麗老師,大明夫人。

2016年12月16日   一行人到達 鷹歌 拜訪 陳木泉老師,左起全國房屋曾董,蔡豐名博士,簡永泉 會長,陳木泉老師,許丹麗老師,大明夫人。


http://fmtsai.blogspot.tw/2016/12/blog-post_82.html
在台北縣陶瓷古鎮鶯歌,一位有心保存發揚原住民文化的藝術大師—陳木泉先生。在長達30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將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融入陶藝創作之中。他的陶藝雕刻以原住民圖騰為題材,古樸而粗獷,含蓄而婉轉,具有濃郁的“原始味”。

 陳木泉大師,一九四八年生,早期作品以原住民的生活片段與其作品結合形成其獨特的陶藝風格,非常受到國際人士的讚譽,近年轉向研究傳統的陶瓷釉藥,已取得突破的進展。

 出生於臺灣南投埔裏鄉下,從小就愛塗鴉,曾經夢想成為畫家,但長大後選擇陶藝。身上流動的血脈以及童年的生活回憶,都促使陳木泉有心發揚原住民文化,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原住民的善良樂觀、熱愛生命、敬天畏神、對大地感恩的情懷;記憶中父親很會設陷阱捕獵,所以小時雖然貧窮,肉食卻是不缺,自己也學了不少狩獵技倆,並常偷鳥巢的蛋吃。山地村落貧窮,豐盛的餐宴不多,如果有族人要結婚,全村壯丁都要去幫忙,從各家各戶的飯桌借用,到餐會結束後洗淨又送回去,剩菜剩飯則重新煮熟再挨家挨戶公平分送。在他的成長歷程中,人與天、人與人與祖先的關係,這些生活的片段回憶,都成了陳木泉作陶的泉源。

 六十八歲的陳木泉,作陶三十多年,他的陶藝雕刻多以原住民圖騰為題材,古樸而粗曠,含蓄而婉約,每件作品均有濃厚的原住民風貌及故事背景。這一系列作品曾在1996年受邀至日本京都美術館參展並獲頒與「國際藝術文化賞」,1997年更受邀至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參展三個月,2003年冬參與日本文化振興會東京都藝術大展,都受到隆重的熱烈評價。

 陳木泉曾經因為身份未明,一度中止創作,最近終於驗明正身,探究出自己是世居愛蘭地區的「巴宰族」(Pazeh)。巴宰族屬於台灣中部平埔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埔裏盆地;而在追溯祖先源頭的歷程中,讓他發現自己多年來總不自覺的想要探索原住民的文化生活,原來竟是自己的祖靈想要和自己對話。
 他將祖靈帶給的夢境,一筆一刀的刻畫在陶版或用雙手捏塑出意象;記憶中母親曾被日本人註記為「熟蕃」,依稀記得童年曾有「牽田」、「捕大魚」和「走鏢」的熱鬧場景,這都成為他陶作的題材,他說 :「我只是將祖先過去的生活 刻印成記 ,而我的陶作即是我和祖靈之間的對話!」他透過陶藝創作,陳述著對藝術情懷和創作理念。

 西元1996年,陳木泉老師應邀至日本京都美術館參展,並獲頒「國際藝術文化賞」;西元1997年,更應邀到德國柏林世界民族學博物館參展三個月,佳評如潮,備受讚譽。2003年冬,參與日本文化振興會東京都藝術大展並參觀靜嘉堂書院之宋瓷展,其中建窯的曜變茶碗與鷓鴣斑,深深撼動了陳木泉的心靈。因此,引發他著力鑽研的想法,這些年來做出許多意境深遠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且無法重複再顯的作品,不同於其他天目茶碗,陳木泉老師的茶碗作品,深刻地彰顯出中國古代的禪意,令人讚嘆不已。

 2008年四月受邀至中國豐藝術有限公司為期三週之個展,陳木泉老師以其極具特色的原住民陶藝創作,和大家分享他對這塊寶島土地的熱愛、對部落族群的關懷以及對本土藝術一直以來的堅持,中國豐竭誠歡迎您一起來欣賞這最令人動容的心靈饗宴。

 陳木泉的作品以台灣先住民圖騰及先住民生活背景為題材,配合個人工藝技術 和釉藥燒煉 技巧融合現代美學,流露真摯的感情,影射台灣先住民生活及幻想,賦予圖騰新的生命力。
 以台灣先住民圖騰及先住民生活背景為題材,配合個人工藝技術和釉藥燒煉技巧融合現代美學,流露真摯的感情,影射台灣先住民生活及幻想,賦予圖騰新的生命力。循著先民的足跡,一步一腳印,展露個人對先民生活及生命的看法,漸漸的它是我的生命,已沒有族群的分別,只有我對先民藝術及對生命的尊敬。

 在我的陶藝領域,只要是能撼動我心靈的一切,都會是我的題材,台灣先住民的藝術讓我有無法自主的感覺,雖然我的生活經驗未曾有先住民的方式,但冥冥之中它一直環繞著我,像看電影似的在我腦海中流過,在我第一次接觸先住民雕刻時,全身像觸電般的悸動,竟然也讓我不畏生活的艱苦與旁人的嘲笑,形成今日獨樹一幟的陶藝風格。

 先民的生活敬天地畏鬼神,人與人之間自有其道德規範,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僅憑口傳,無形中長老或巫師之權位顯得高高在上,有時也因個人偏好,傳承有所不同,但大體上仍能遵循前人體制,然而由於經濟體系的改變,人類成了經濟動物之後,生活形態已顯著改變,過去的生活型態已不復見,而陳木泉所作的正是那些古老生活形態,其所見所聞自然形成了他的陶藝模式,由不同的轉述,讓大家瞭解過去祖先的生活。

沒有留言: